学院首页| 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 读者服务 
 读者活动 
 特色服务 
 讲座培训 
 好书推荐 
 学生管委会 
 
2020-01-18好书推荐《沉沦》
2020-01-18 11:13 作者:郁达夫 编辑:tsg    (点击: )

书名:《沉沦》  作者:郁达夫  出版社:上海泰东书局

作者简介

郁达夫(原名郁文,1896年12月7日-1945年9月17日),字达夫,浙江富阳人,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、革命烈士,新文学团体“创造社”的发起人之一。

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,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,其创作作品有《沉沦》《故都的秋》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等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八月二十九日,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。1952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。1983年6月20日,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。

内容简介

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,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。

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,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,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。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,相互影响和渗透: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,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,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,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。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:路遇——自戕——窥浴——野合——宿妓。情节每进展一步,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,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,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。

“祖国呀祖国!我的死是你害我的!你快富起来,强起来吧!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!”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,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,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,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小说中“我”的感伤,大多是由于所谓的“忧郁症”导致的敏感、多疑、偏狭造成的,也都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“支那人”的歧视上:因为“我”不仅是感到“日本人”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,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,也会反目成仇。而郁达夫所描绘的伤感中,也包含了有所不幸、有所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。

郁达夫小说惯用第一人称“我”,这个“我”并不仅仅是起到讲述故事或者勾连情节的作用,在一些作品里“我”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,情绪由“我”起伏波动,情节由“我”而发展变化。同时,这个“我”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,而是相当典型的概括出了“零余者”即正直、善良、清贫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。

经典语录

1、知识我不要,名誉我也不要,我只要一颗安慰我、体谅我的心。

2、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。

3、没有情感的理智,是无光彩的金块,而无理智的情感,是无鞍镫的野马。

4、不是樽前爱惜身,佯狂难免假成真。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。

5、大学毕业,以后就可以有饭吃,你这种定理,是哪本书上翻来的?

6、少年的悲哀,毕竟是易消的残雪。

7、可是色彩不浓,回味不永。比起北国的秋来,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,稀饭之与馍馍,鲈鱼之与大蟹,黄犬之与骆驼。

8、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,早晨起来,会铺得满地。脚踏上去,声音也没有,气味也没有,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。

9、倾城春色,终只是繁华过往。


关闭窗口
 
联系我们

办公地址:学院逸夫图书馆二层

电子邮箱:tsg@llu.deu.cn

 

版权所有:吕梁学院逸夫图书馆  地址: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一号